高爾夫球大賽,本來是叫The Major Championships,不知是否受到其他運動影響,現今華文媒體喜歡把這四大賽事(The Majors)說成大滿貫賽事,可能和中國人喜歡打麻雀有關。
大滿貫是從英文Grand Slam翻譯過來。這本來自橋牌的名稱,(一手牌中所有tricks都贏了叫做Grand Slam),但Grand Slam讀起來實在太順耳了,及後借用到網球、棒球、乒乓球、摔角、桌球等等什麼大小運動上,像每種運動都一定要有大滿貫才入主流。但每種運動中的所謂大滿貫又有不同的定義,沒共同標準,混亂非常。至今,連美式早餐也可以點一客叫做Grand Slam(炒蛋)的!可想而知Grand Slam多受羣眾樂用,以至濫用。
當然,高爾夫不想「同流入污」,嚴格來說,高爾夫是沒有什麼大滿貫的傳統稱號或定義。一九九九年,高球作家John Feinstein出版了一本名為The Majors的書,為高球發燒友詳盡介紹現今譽為高球四大賽事的起源、演進過程、球星背後軼事等。資料非常豐富及有趣,但沒稱這這四大賽事為Grand Slam。
這四大賽事,就是每年四月的美國大師賽(The Masters)、六月的美國公開賽(US Open)、七月的英國公開賽(The Open Championship)和八月的美國PGA錦標賽。最惑眾的是,高球中確有一項賽事叫做Grand Slam of Golf(一九七六年在夏威夷發起的),但和The Majors無關,而且代表性不高。
英籍球手竟佔地利
Grand Slam這稱號何時走進高爾夫,筆者的臆度是可能因為老虎活士在二OOO至O一年間連續順序囊括了全部大賽冠軍。媒體想要褒獎他,稱他為Grand Slam冠軍。但想深一層,他最後那場冠軍的是跨了一年度才贏的美國大師賽,不是一年內全摘,有人索性叫他Tiger Slam算了。
第八十八屆美國PGA錦標賽,亦是今年最後一次的大賽,在芝加哥附近的Medinah鄉村俱樂部球場舉行,剛打完第三輪,老虎活士和Luke Donald雙雙以低十四標準桿領先。這是老虎從未試過打完五十四個洞後與別人並列榜首的。他以往不是把對手拋離執起半隻杯耳,就是落後數桿,在最後一輪一鼓作氣的追上來。
今屆遇到這位移居了芝加哥佔盡地利的英國球員Luke Donald,五十四洞後和活士打個平手,每人也是十六小鳥、三十六par和两個柏忌,名副其實不相伯仲,可謂真正的龍爭虎鬥,盡在最後十八。
活士與左撇子不相伯仲
賽前高球迷本來渴望看到的,是两大熱門老虎活士和花名左撇子(Lefty)米高遜(Phil Mickelson)今年的生死戰。此两人可謂是當今世上高球壇上两大頂尖高手,論獎金排名,老虎第一是不爭的事實,但論球技,球評家絕不會、亦不敢替他二人排名次,两人都是二十一世紀高壇劃時代性的翹楚,如一定要排名,有些球評家創出一句「一個是number 1,另一個是number 1a」,成為佳話。
和他們同一組比賽的是剛奪了今年美國公開賽冠軍澳洲小子奥基利(Geoff Ogilvy)。賽前訪問他和當今高壇雙雄同組比賽有何感覺,他幽默地答:「我買到全場最好的座位!」
結果,打了三輪後,奥基利不只自謙說是觀眾外,還僅比活士低三桿穩守第四位。澳洲擁躉已進入亢奮時刻,且看此具英國皇室血統、Sir Angus Oglivy的遠親、來自墨爾本小子奥基利,能否豉其餘勇,一口氣在同一年內連續在英國和美國取得雙大賽冠軍。
衛冕冠軍左撇子米高遜的表現令人多少有點失望,雖然還能以六桿之差並列第八,但在最後一輪從活士手上搶六桿絕非易事。
近態大勇的西班牙小子加西亞(Sergio Garcia)也是另一黑馬,猶記得一九九九年,此子當時只得十九歲,已在這同一球場僅輸給活士屈居亞軍,一鳴驚人。今番只以四桿之差並列第五,奪標機會絕對不弱。
和什麼比賽一樣,每位運動員出場定必想贏,全力以赴。高球更無什麼第幾號種籽球員,理論上每位球員出場勝出機會是相等;相反地,就算奪過這錦標賽两次冠軍剛的斐濟辛格(Vijay Singh)失手機會也是相等,今年他两輪後已被淘汰出局。
高球賽事精彩之處,非但變數太多,觀眾更能看到球員和環境作持久戰時的每分每秒,從他們的舉動推敲他們的內心世界,和分析他們怎樣調控心理起伏,不是輕描淡寫說一句「球是圓的」便可歸納起來!
高球迷徹夜不眠,守候電視機旁,就是要第一時間捕捉這種前美國體育評述員一代宗師Jim McKay說過的Thrill of Victory, Agony of Defeat時刻!(完)
#####
本文原刊於《信報》,現經作者修訂重刊。
[ #文化 ]